返回網站

EP25.如何寫出深度文?

· 播客,文案,寫作

有一種文章讓你在閱讀時,心裡慢下來,願意一個字一個字的讀,閱讀後餘韻留在心裡滋長生花、滋養心靈;讀完之後,很滿足的闔起書本或關掉手機螢幕、知識焦慮不見了、深不可觸的渴望被滿足了,靈魂巨大的餓被填飽了,這是我理想中的深度文。

你喜歡深度文嗎?

你心中的理想深度文是什麼樣子?對我而言,我很喜歡看深度文的原因是,裡面記載作者思辨歷程,這個歷程呈現作者最精華的特質,從文字風格看出個性,從議題了解價值觀;如果寫文章的不是個人,而是一個品牌,你會覺得那個品牌很有想法、態度。例如:綠藤生機,應該是我看過業界最在乎文案的保養品牌,例如之前在官網寫關於「多,即是少」的概念,就用蠻精準的內容,論述關於保養的態度與想法,成功傳遞該企業風格與價值觀。我也因為廣告開始接觸綠藤生機的產品。

📷

總而言之,對我而言,深度文是可以快速理解一個人、一個品牌的高CP值文章,也是提升品牌價值感的文章類型,不一定每一篇能快速得到高度轉發,卻能有效為印象加分。

深度文的產出,並沒有固定的形式或絕對的邏輯,但是在我多年觀察與文字工作經驗裡,發現也有不會改變的事情,因此本篇文章就跟大家分享,我所觀察到的:寫出深度文三個階段。

首先解釋一下深度文=共鳴文嗎?

許多人會把深度文跟共鳴文混在一起,其實是不太一樣的。

先聊聊什麼叫做共鳴文:

共鳴指得是觸動內心的感覺,不一定是感動,只要是感同身受,都可以稱之為共鳴文。會讓人感覺共鳴的,不一定就是有深度內容,好比說一句「珍奶好喝」,也可能在你極度想喝珍奶時,感到強烈共鳴;或是在深夜看到好友曬鹹酥雞照片,感覺唾液分泌的感覺,那都算是共鳴。

深度文呢?深度通常會是我們平常在意,但是不會在短時間社交談論的話題,例如對婚姻的觀點、對同婚的想法、對環保的態度、對時事的見解、對人性的分析、對世代溝通隔閡、情緒的覺察等等,這種內容通常無法用太短的篇幅做論述,但是也有例外,這個例外,留到最後面談。

總之,相較共鳴文,深度文的經常有以下特徵:

  1. 可以論述完整
  2. 不同角度探討
  3. 換位思考分析
  4. 細節陳述精準
  5. 畫龍點睛結論
  6. 反差觀點論述
  7. 濃縮與淬鍊
  8. 延伸與擴大

此外,深度文比較容易引發兩個現象

  1. 深入思考
  2. 餘韻較長

深入思考的意思是,深度文通常會引發你對於某些事物觀點的衝擊,心裡有種:「原來可以這樣想(做)」、「那我之後可以怎麼做」之類的想法,此外也容易延長思考時間,在日常生活中會反覆咀嚼深度文內容,甚至衍生出不同的論述,並興致高昂地希望參與討論。

那深度文可以怎麼寫呢?

首先要經過思辨的歷程3階段:接收+咀嚼+消化

階段1.接收:

指的是大量蒐集資訊的過程,在這個過程裡,我們可能會接觸到最初的報導或著作、相關人物訪談、群眾風向、觀點。

註:群眾風向與觀點的部分,必非第一時間必要的蒐集,因為要看要談的種類、以及個人書寫習慣,如果要談的是比較冷門的主題,或是一則電影評論或讀書心得,有時候我反而覺得不一定要先蒐集他人觀點或風向,而是先進行下面的步驟,找到自己真實想法,反而更重要,因為這樣才不容易被他人觀點所影響,反而無法產生創意。

當然,如果今天的主題是社會現象,也就是所謂的時事跟風,例如前陣子的太魯閣募款事件這類,那可能群眾觀點就要優先蒐集,這樣才知道要目前主力觀點是什麼,還有什麼沒有被提及的切入點,值得被討論,也可以在內心事先預演觀點的攻防、以及適合使用的視角。

階段2.咀嚼

開始分析獲得資訊,其中可分為邏輯的咀嚼跟情緒的咀嚼,

邏輯的咀嚼:。意味著分析檢驗事件裡的合理性,試圖找出那些你可能覺得「怪怪」的橋段進行分析,並試著初步論述覺得改善後的正確邏輯。

情緒的咀嚼:指得是在蒐集資訊後所獲得的「感受」,問自己:「你,現在感覺到什麼?」隨著主題的不同,感受也會有相當大的的差異,就像看完不同電影也會有各種不同感受,有時候感受可輕鬆辨讀,有時候複雜的難以一時表達。若是遇到難以辨讀的大量情緒,建議可以先沉澱一、兩天,或是緊急事態(跟風類主題)那至少逼自己沉澱15-30分鐘,這期間可以直接拿一張紙一枝筆,把感受到的情緒用心智圖方式寫出來,不需要顧慮邏輯,此時不要分析,因為想太多就會寫不出來,此時先顧慮自己「寫得出來再說」,寫完之後再開始去理解,許多情緒連結背後的意義。

例如:當紙上寫著快樂、哀傷這兩個詞的時候,可以問問自己為什麼感到快樂、而為什麼感到哀傷?那也許就可以進一步寫出,其中的原因──

等了十年終於完結篇,開心的是主角總算實現年幼時立下的心願,但是哀傷的是付出了巨大代價,主角犧牲人生的所有快樂,也辜負了所有愛他的人。類似這樣,在陳述事件前,帶入情緒,就會明白感受從何而來。

階段3.消化

消化指的是整合所有蒐集到、並整理過的資訊,進而變成有自己的觀點。這個部分通常連結到你覺得事件應該怎麼被看待、主題中角色的建議、對於事件感慨的是什麼?如果是你面對類似的處境會怎麼做?延伸人生的領域,可以學習到的是什麼?

經過接收+咀嚼+消化的過程,所產出的文章,就不會只是單純資訊或情感宣洩,而是有深度的文。

老派但很有用的寫作法

實際架構可以怎麼做?因人而異,但是如果是新手,不妨依照改良式起承轉合這個做法,老派但很好用。

起:

  • 主題設計的起源
  • 做出主題的定義

簡單來說,就是告訴讀者為什麼對這個主題感興趣、這個主題對你的意義,另外也為主題做出框架,告訴大家對此主題的定義,避免模糊焦點,也讓讀者清楚該用什麼觀點切入閱讀你。

連接第一段內容,陳述主題必要暴露的資訊,這裡要跟前面所敘述的「咀嚼」資訊呼應,必須提及的是經過你整理過的資訊。

呼應前面所說的消化資訊階段,開始釋放對於這個主題的個人觀點,並進行論述。深度文的特徵通常在這個地方展開,且會延伸擴及更大的層面,例如從單一事件討論到家庭關係、法律制度等等,或是從職場關係討論到生涯規劃,可以想像一種從點到線到面的過程,讓單一事件藉由與其他議題連結,而開枝散葉。

為自己的論述做出結論,可以包含的是建議、同理心的安慰、開啟新的計畫等等。因為「合」就是指結論,所以思考的方向是,你喜歡、讀者喜歡哪一種結論?是充滿希望、理性指引或是溫暖承接?

深度寫作的73法則

雖然深度文不等於共鳴文,但是好的深度文必須有共鳴。

我覺得深度文寫法,可以用手沖咖啡做比喻,手沖咖啡的味道,大約有七成來自於咖啡豆,三成來自沖煮技法,而深度文也是如此,有70%成功率來自議題的篩選,而30%來自寫作方法。

議題篩選建議:

  • 議題本身有趣
  • 切入點很有趣。

第一點比較常被使用,但是如果你想要寫的剛好是冷門議題,怎麼辦?那至少讓你的切入點要能牽動讀者情緒。例如假設你想寫一齣冷門日劇的評論,但是沒有人看過那齣日劇怎麼辦?

假設那齣日劇叫做《安希的一日》(我發明的),那你可以設定主題是,從《安希的一日》理解亂倫背後的心理需求,雖然大家沒有看過《安希的一日》,但是大家對你的切入點有很大的興趣,那一樣會獲得讀者的青睞。

所以,既然共鳴是寫文案的核心,那麼思考別人關注的議題或同理情緒,對寫文案來說是很重要的。

深度文對形象的加分:

為什麼深度文容易被轉發, 一般社群文章會被轉發,多半是:

  • 共鳴高
  • 創意高
  • 價值高

而深度文就是價值較高的文章。

這裡只有說容易受歡迎,但是沒有一定的原因是一方面,要搭配適合的文案、行銷觀念才能夠幫助讀者真的讀懂、且讀得下去,這個部分寫下去就要開下集了,而且技巧之前有提過很多,可以搭配閱讀,不懂再問我:)。但是可以確定的是,無論是否轉發率高,深度文的價值都還是比較高的。

為什麼?因為深度文代表的是,你不是資訊轉發器,而是透過內化把資訊變成自己的東西,再轉成自己的表達方式,就像食物萃取出的營養,而非接收者還要自行萃取養分,價值當然不同。

所以定時發布深度文,對品牌企業或個人品牌也有提升形象的幫助。

深度文一定要很長嗎?

其實,有些深度文,只有幾句話,例如蔡康永常常講出一些人生哲理就常常被瘋狂轉發,例如:

📷

就獲得超過2萬個讚。

但是長文章還是有存在的必要,特別是必須解釋某些細節時,更是不能省略。

如果是柴米油鹽的人生,怎麼深度寫作?

許多人常問的問題都是,到底要怎麼寫出有風格特色,又有深度的文章?畢竟有態度的切入觀點與文筆,寫出來才獲得青睞。這裡的建議是,寫作時,不要一股腦兒的,只是把自己的事情一直寫,而是要帶著與他人連結的企圖心,以及寫出自己的觀點論述,就會讓平凡變得不凡。

雨果曾說過:「書籍是造就靈魂的工具。」

如果覺得寫起來總是不知道怎麼下筆,除了方法,我想可能需要更多的是資料庫增加與手感。

多多閱讀,如果習慣讀工具書,建議可以讀一些觀點類的書籍,重點是讓自己得到更多的觀點,並且練習開始增加思辨的自我對話,再從中找到自己的觀點,這樣寫出來的文字就會有更加深入,更有態度。

如果喜歡我的創作,請送我小愛心讓我知道喔🧡

📧如果有合作邀請,想要聽的主題,或想要聊的心裡話,請洽讀者提問信箱 📧:wordelephant@gmail.com